近期有不少人問及乙型肝炎要不要定期打加強劑?坊間以至醫學界都眾說紛云,現嘗試羅列出目前從醫學研究中我們已嘗握到的資料,以便讓大家可以自行判斷。
免疫學小知識 人體對乙型肝炎的預防主要的是靠由抗體擔任主要角色的體液免疫反應(Humoral immunity/Antibody-medicated Immunity)。這免疫反應的主角是B-淋巴細胞(B-cell),經激活後,B-淋巴細胞會轉變成製造抗體的漿細胞(Plasma cell),抗體的作用是中和病原體(主要為病毒)使其失去感染人體細胞的能力,並成為一個標記讓另一種白血球──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去清除這些病原體。而在免疫系統激活的同時,部份B-淋巴細胞會變成B-記憶細胞(Memory B-cell),其作用是記錄該次免疫系統所接觸到的病源體,以致將來再預上時可以及時製造抗體。我們稱這現像做免疫記憶。 From Biology by Campbell and Reece, 2008 Pearson Education, Inc 關於乙型肝炎疫苗我們觀察到的資料
國際間對乙型肝炎疫苗加強劑的建議 有關應否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加強劑,國際間並沒有共識,但有個別情況是有共識的。 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並不建議一般健康人仕接種加強劑。而正接受血液透析的腎病病人應每年檢驗乙型肝炎抗體水平,在抗體少於10mIU/mL的有效保護水平時需接種加強劑。就其他免疫力低的病人,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則沒有給予確定建議,但只出若感染風險高的病人可考慮每年檢驗抗體及考慮加強劑。 英國的綠皮書(Green book)則建議持續高感染風險人仕於完成基礎接種後五年接種一針加強劑,但接種前後不用驗抗體,也不用每五年都接種一次。但醫護人員則建議需在完成基礎接種後一至四個月檢驗抗體水平,抗體升覆不足的100mIU/mL需考慮接種第四針。所有醫護人員都建議完成接種後五年接種一次加強劑。而有關正接受血液透析的腎病病人則與美國的類近。 歐洲的一個有關乙型肝炎的免疫的共識小組(European Consensus Group on Hepatitis B Immunity)也不建議接種加強劑,但建議並不適用於正接受血液透析的腎病病人和愛滋病帶菌者。 基於亞洲地區屬乙型肝炎流行地區,亞洲傳染病控制及預防督導委員會(the Steering Committe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Asia)則持相對較保守意見。在完成嬰兒的基礎接種的十年後,是否有需要接種加強劑應由醫生按個別人仕的情況給予個別建議。委員會認為若選擇接種加強劑,應在完成基礎接種後十至十五年。委員會亦同意免疫力缺乏人仕應在抗體水平少於10mIU/mL的有效保護水平時需接種加強劑,乙肝流行地區的醫護工作者也應考慮接種加強劑。 本土情況 香港位於南中國乙型肝炎流行地區,過去帶菌者的比例約為10%。過去二十年帶菌者的比例有所應有所回落,但目前並沒有大型研究去看實際的比率,但從不同途徑驗血的結果反映帶菌的比例仍然不低。純就初之捐血者的驗血結果看,帶菌比率由1990年的8%下跌至2014年的0.8%,但這結果有機會因多年人提高驚覺而驗血,在確定自己是帶菌者後就沒有去捐血而做成。從家計會婚前檢查和婦科產前檢查的結果則顯示盛行率分別由1990年的9.6%和11.3%輕微下跌至2014年的5.5%和6.2%。這顯示目前香港乙型肝炎仍頗為流行。 不過乙型肝炎並非在日常社交中傳播。大部份帶菌者是出生前後由母體感染,此外意外經傷口或黏膜接觸到受帶菌者的血液或體液、共用針筒、使用未經完全消毒的器材進行紋身、穿耳、針灸等、共用鬚刨、剃刀、指甲鉗等個人用品、以及與帶菌者進行性交也有感染風險。 基於種種考慮,個人可因應自身的風險水平自行決定是否接種加強劑,但以下人仕則較有需要考慮定期檢驗抗體和接種加強劑:
轉載:維他醫生手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