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CareHK 健康服務站
  • 主頁
  • 關於我們
  • 服務計劃
    • PayMe付款服務專頁
  • 推廣優惠
  • 健康小貼士
  • 聯絡我們
  • 主頁
  • 關於我們
  • 服務計劃
    • PayMe付款服務專頁
  • 推廣優惠
  • 健康小貼士
  • 聯絡我們
Search

小薯Smart。健康小貼士

290萬港人高膽固醇 衞署:情況令人憂慮

12/5/2017

評論

 
圖片
【星島日報轉載報道】港人生活習慣普遍不健康,令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者增加。衞生署昨公布第二次全港人口健康調查結果發現,近半港人呈患高膽固醇及超重不健康狀態,逾九成人進食蔬果不足,推算達二百九十萬港人患高膽固醇血症,較十年前調查大增約一百萬人;超重或肥胖人口更增至近三百萬。衞生署預測,未來十年三十至七十四歲人士中,逾一成會患上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心臟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情況令人憂慮,呼籲市民改善生活習慣。

衞生署繼二〇〇三至〇四年後,於二〇一四年十二月至二〇一六年八月期間,第二次進行同類型大規模全港性健康狀況調查。調查參考了世衞監測非傳染病風險因素階梯式方法,訪問了一萬二千零二十二位來自五千四百三十五個住戶的十五歲以上香港居民,當中有二千二百四十七名受訪者參加了身體檢查。

調查結果顯示,本港慢性疾病問題有惡化趨勢,在十五至八十四歲的人口中,患上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膽固醇血症其中一種或以上的比率有近六成。當中,高血壓患病率為百分之二十七點七、糖尿病患病率為百分之八點四、高膽固醇血症患病率高達百分之四十九點五、超重和肥胖比例更有百分之五十。

衞生署按受訪者比例推算,過去十年本港患高血壓人士上升了十二萬八千,升至近一百六十五萬人、糖尿病患者上升了十七萬七千,至近五十萬人、高膽固醇血症病患者上升約一百萬人,至二百九十萬人、超重和肥胖人口增加了七十二萬三千,達二百九十七萬人。

衞生署署長陳漢儀表示情況令人憂慮,調查中大約一半上述的慢性疾病情況,並非由受訪者在進行住戶調查時報告,而是透過今次調查的健康檢查發現,情況令人關注,呼籲市民定期進行身體檢查。當中,未經診斷發現高血壓比例有百分之四十七點五、糖尿病比例為百分之五十四點一、高膽固醇血症比例更高達百分之七十點二。

圖片
此外,今次調查採用了Framingham風險模型,以預測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周邊動脈血管疾病和心臟衰竭的風險。預測顯示,未來十年三十至七十四歲人士患心管疾病的平均風險為百分之十點六,即在未來十年,每千名三十至七十四歲人士中,可能有一百零六名人士患上前述的心血管疾病。

陳漢儀分析指,港人患上非傳染病與心血管疾病,與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關係密切,而是次調查結果顯示港人進食蔬果不足情況十分普遍,比例高達百分之九十四點四,比二〇〇三至〇四年逾八成人不達標的比例進一步惡化。此外,又有百分之八十六點五人鹽攝取量每日高於五克,百分之十三受訪者未能做到每日三十分鐘中等強度或以上的體能活動。
衞生署多年來向市民推廣蔬果進食量「日日二加三」,但市民進食蔬果不足情況不跌反升。陳漢儀指衞生署一直致力推廣健康生活模式,而坊間有許多不健康的零食誘惑兒童,認為家長要明白「三歲定八十」,兒童的飲食習慣會影響日後免疫系統,應從孩子幼兒時期培養多吃蔬果的飲食習慣。由於上班一族常外出用膳,她又呼籲餐飲業配合,提供更多有蔬果在內的餐單讓市民有所選擇。
​
陳漢儀指出,透過健康飲食,增加體能活動,不吸煙和不飲酒,可預防約八成的心臟病、中風和二型糖尿病,以及四成的癌症個案,呼籲市民改善生活習慣,如慢性疾病患者增加情況持續,會加重公營醫療系統負擔。另外,政府會加強基層醫療服務,亦會加強監測,每兩年進行一次住戶行為風險因素調查,以及加密至每六年進行人口健康調查。

轉載:Yahoo!
評論

《兒童濕疹的成因與預防》

11/22/2017

評論

 
圖片
濕疹的成因
​濕疹又叫「特異性皮膚炎」,主要是先天性遺傳和後天環境或飲食因素而引起,詳情如下:

1.家族敏感症傾向:如父親或母親曾患濕疹,孩子便有60%機會受影響。如雙親都有濕疹病史,那麼孩子便有80%機會患上濕疹。如家族成員有特異體質(即由致敏原引發產生過於敏感反應的病態傾向),患有時喘、鼻敏惡等敏感症,孩子有濕疹的機會亦會增加。

2.致敏原引致發病:吸入或接觸性致敏原包括塵埃蟎、動物皮毛、香煙等。食物致敏原包括牛奶、雞蛋、花生、大麥、黃豆等。

預防的方法

對於有過敏性體質的兒童來說,預防遠勝於治療。以下給家長提供方法,不但可以預防濕疹,還可以遏止隨著濕疹而出現的各種敏感疾病(如哮喘、鼻敏感等):

1.禁止寵物進入卧室

大部分專家都認為不宜在室內飼養有毛的寵物,而貓似乎比狗有更高的致敏風險。

2.減少塵埃蟎滋生

家長應以濕布抹塵以防止塵埃四散。此外,應使用人工纖維製造的枕頭,並用膠袋或不透氣纖維包裹牀褥和枕頭,定期(約七至十天)用熱水清洗被鋪。 

3.避免接觸刺激呼吸道的物質

孕婦和幼見應該遠離煙草、香水、爽身粉、化學噴劑、油漆等會發出濃烈氣味的物質。

4.以母乳餵哺初生兒3個月或以上

母乳有助嬰兒體內有益的腸道厭氧性細菌的生長,這些人體內獨特的有益細菌及乳酸菌,可以減少敏感出現的機會。

5.延遲進食固體食物

有敏感家族史的嬰兒,最好延至6個月大才進食固體食物。美國兒科專科學院建議,幼兒應該到1歲才飲牛奶,2歲才進食雞蛋,3歲才開始吃花生。因為某些專家推斷,隨著年齡增加而變得較為成熟的腸道免疫系統,有能力防止或緩和過敏症出現。

6.餵食水奶

如不能餵哺母乳,可餵食水奶。「水奶」即是水解配方奶粉,這種配方將牛奶蛋白質分解為較細分子而且致敏潛力較低的蛋白質。研究顯示,水奶可大大減少高危兒童患上濕疹的機會。至於哪種牌子的「水奶」較適合幼兒的體質,則最好請教醫生。

轉載:myschool.hk
評論

灰甲 您又知多少?

11/6/2017

評論

 
圖片
香港近年掀起修甲潮,女士愛在指甲表面製作「花甲」或「水晶甲」。 然而,在修甲時若用上不潔工具,隨時「美甲」變「灰甲」,或修甲時若不慎割傷腳甲邊皮膚,令真菌進入趾甲,也會因感染而形成灰甲。


  灰甲的醫學名稱叫「甲癬」(Onychomycosis),是手指甲或腳趾甲感染到真菌而引起。真菌遍布四周,一旦遇上溫暖潮濕的環境便會滋生引致感染。潮濕地方也就是真菌肆虐的地方。
灰甲常與香港腳並存
  
由於灰甲與香港腳都是由真菌引起,兩者可謂息息相關。事實上,灰甲患者多同時患有香港腳,如果患有「香港腳」而不徹底治療,細菌便可能經腳部皮膚蔓延至趾甲而引起灰甲。
  現時估計香港有50萬人患有灰甲,灰甲出現在腳趾甲比手指甲感染的數字為高。
  灰甲不但有礙觀瞻,還會透過皮膚接觸或因穿著患者的襪鞋而互相傳染,尤以年幼或抵抗力較弱的家人最易受到感染。灰甲更可傳染至其他指(趾)甲或身體其他部位,引致體癬。
  灰甲初期會使指甲變色、混濁,呈現白、黃或黑褐色,而且失去光澤。最後甲會變厚、變形、脆弱易碎、粗糙、落屑,嚴重者甚至造成整片指甲剝落。
  另外,穿鞋、走路或站立時,變厚的趾甲會引致疼痛。如果長期忽視灰甲會令手腳活動性變差,甚至指甲永久變形,必須及早根治。
治療須長期服藥
  
治療灰甲的藥物主要分為口服及外塗兩種,醫生會因應個別病情而制訂適當的治療方案。過去,治療灰甲需長期作戰,病人往往要服藥1至2年,病情卻只能改善二至三成。但新一代口服藥物的療效已大為提高,服用期減至數個月,康復率提升至六至七成,若配合外塗的抗真菌藥物,雙管齊下,效果更佳。
  口服藥物Itraconazole和Terbinafine等在治療灰甲方面有固定療程,3個月逐漸見成效。手指甲治療期約6星期,腳趾甲為12個星期。不過,據研究顯示,口服藥物可能會影響肝功能,慢性乙型肝炎及其他肝病患者,必須經醫生檢查,才決定是否適宜用藥。
  為免耽誤療程,在選擇藥物時,應先諮詢藥劑師或家庭醫生。


預防真菌的方法:
  • 經常洗手及修剪手甲及腳趾甲 
  • 保持腳部,特別是腳趾間的部位乾爽,可用止汗劑及棉質襪。 
  • 勤換襪子,鞋襪應盡量透氣。 
  • 回家後應將鞋口盡量張開,吹乾鞋履內部,不要將鞋放在塑膠袋中或立即放進鞋櫃,最好能讓太陽直接照射殺菌。 
  • 在泳池邊、公共浴室等公眾地方,應穿上自備拖鞋,避免接觸真菌。

轉載: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 《醫.藥.人》 第 78 期
評論

乙型肝炎針究竟要不要定期補打加強劑?

11/4/2017

評論

 
圖片
近期有不少人問及乙型肝炎要不要定期打加強劑?坊間以至醫學界都眾說紛云,現嘗試羅列出目前從醫學研究中我們已嘗握到的資料,以便讓大家可以自行判斷。

免疫學小知識
人體對乙型肝炎的預防主要的是靠由抗體擔任主要角色的體液免疫反應(Humoral immunity/Antibody-medicated Immunity)。這免疫反應的主角是B-淋巴細胞(B-cell),經激活後,B-淋巴細胞會轉變成製造抗體的漿細胞(Plasma cell),抗體的作用是中和病原體(主要為病毒)使其失去感染人體細胞的能力,並成為一個標記讓另一種白血球──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去清除這些病原體。而在免疫系統激活的同時,部份B-淋巴細胞會變成B-記憶細胞(Memory B-cell),其作用是記錄該次免疫系統所接觸到的病源體,以致將來再預上時可以及時製造抗體。我們稱這現像做免疫記憶。


From Biology by Campbell and Reece, 2008 Pearson Education, Inc
關於乙型肝炎疫苗我們觀察到的資料
  • 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後90-95%的人都會產生足夠的保護抗體
  • 初生嬰兒接種後,普遍在十至十五年內都能維持於足夠的保護水平,但抗體水平會隨距接種時間愈久而下跌,有研究顯示接種後二十年只有約七成人維持足夠抗體水平
  • 乙型肝炎疫苗除了另身體制造保護抗體外,研究也顯示疫苗能激活免疫記憶。一些隨訪研究顯示,最少過了二十年,即使抗體水平跌至無法測度,就預防臨床的急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帶菌的情況仍是有效的,保護率超過95%
  • 接種了乙型肝炎後的人仍有機會感染乙型肝炎(hepatitis B infection),但甚少出現明顯臨床病徵,機乎不會成為帶菌者。
  • 目前並沒有足夠資料判斷究竟免疫記憶可以維持多久。有學者傾向認為有機會維持終身,但有個別數據顯示部份人在接種加強劑後並沒有出現相應的抗體增加,顯示部份人的免疫記憶可能會失去
  • 有少量研究顯示少數人接種疫苗後仍有機會出現隱性帶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陰性,乙型肝炎DNA陽性),在正常狀況下隱性帶菌對健康沒有很大影響,但在人體免疫力下降的況下,如服用免疫系統抑制藥物或免疫系統出現毛病等等,病毒有機會重新活躍而病發。同時隱性帶菌者理論上也有機會將病毒傳開。

國際間對乙型肝炎疫苗加強劑的建議
有關應否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加強劑,國際間並沒有共識,但有個別情況是有共識的。

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並不建議一般健康人仕接種加強劑。而正接受血液透析的腎病病人應每年檢驗乙型肝炎抗體水平,在抗體少於10mIU/mL的有效保護水平時需接種加強劑。就其他免疫力低的病人,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則沒有給予確定建議,但只出若感染風險高的病人可考慮每年檢驗抗體及考慮加強劑。

英國的綠皮書(Green book)則建議持續高感染風險人仕於完成基礎接種後五年接種一針加強劑,但接種前後不用驗抗體,也不用每五年都接種一次。但醫護人員則建議需在完成基礎接種後一至四個月檢驗抗體水平,抗體升覆不足的100mIU/mL需考慮接種第四針。所有醫護人員都建議完成接種後五年接種一次加強劑。而有關正接受血液透析的腎病病人則與美國的類近。

歐洲的一個有關乙型肝炎的免疫的共識小組(European Consensus Group on Hepatitis B Immunity)也不建議接種加強劑,但建議並不適用於正接受血液透析的腎病病人和愛滋病帶菌者。

基於亞洲地區屬乙型肝炎流行地區,亞洲傳染病控制及預防督導委員會(the Steering Committe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Asia)則持相對較保守意見。在完成嬰兒的基礎接種的十年後,是否有需要接種加強劑應由醫生按個別人仕的情況給予個別建議。委員會認為若選擇接種加強劑,應在完成基礎接種後十至十五年。委員會亦同意免疫力缺乏人仕應在抗體水平少於10mIU/mL的有效保護水平時需接種加強劑,乙肝流行地區的醫護工作者也應考慮接種加強劑。

本土情況
香港位於南中國乙型肝炎流行地區,過去帶菌者的比例約為10%。過去二十年帶菌者的比例有所應有所回落,但目前並沒有大型研究去看實際的比率,但從不同途徑驗血的結果反映帶菌的比例仍然不低。純就初之捐血者的驗血結果看,帶菌比率由1990年的8%下跌至2014年的0.8%,但這結果有機會因多年人提高驚覺而驗血,在確定自己是帶菌者後就沒有去捐血而做成。從家計會婚前檢查和婦科產前檢查的結果則顯示盛行率分別由1990年的9.6%和11.3%輕微下跌至2014年的5.5%和6.2%。這顯示目前香港乙型肝炎仍頗為流行。

不過乙型肝炎並非在日常社交中傳播。大部份帶菌者是出生前後由母體感染,此外意外經傷口或黏膜接觸到受帶菌者的血液或體液、共用針筒、使用未經完全消毒的器材進行紋身、穿耳、針灸等、共用鬚刨、剃刀、指甲鉗等個人用品、以及與帶菌者進行性交也有感染風險。

基於種種考慮,個人可因應自身的風險水平自行決定是否接種加強劑,但以下人仕則較有需要考慮定期檢驗抗體和接種加強劑:
  • 從事有機會接觸人類血液或體液的工作的人仕
  • 與乙型肝炎帶菌者有緊密接觸者(同住者及性伴侣)
  • 性工作者
  • 正接受血液透析的腎病病人
  • 愛滋病帶菌者
  • 正服用抑制免疫系統藥物的人仕
此外,香港1988年才開始為所有嬰兒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因此若您是早於1988年出生,若沒有自行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則很大機會您還未接種疫苗,應盡快與家庭醫生商量進行驗血和疫苗接種。

轉載:維他醫生手記
評論

October 26th, 2017

10/26/2017

評論

 
圖片
本港夏季流感高峯期異常,據衞生防護中心公布,由5月初至上周三(19日)兩個多月內,一共錄得近300宗嚴重流感個案,當中逾200人死亡,包括3名兒童。流感肆虐亦致公立醫院急症室淪陷,包括重災的伊利沙伯醫院、屯門醫院、元朗區的博愛醫院等。
其實「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很容易混淆,事實上兩者是截然不同,究竟如何分辨流感和普通感冒?

1. 病源
流感: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influenza,簡稱flu),是一種高傳染性病毒引致呼吸道感染的疾病,病毒共分甲、乙、丙型三種。一般而言,在本港最普遍的流感多為甲型H1N1及H3N2,香港的流感高峰期通常在1至3月及7至8月期間。
普通感冒: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陳沛然曾在《經濟日報》撰文指,普通感冒(common cold)是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由於超過 100 種病毒都可以引起感冒徵狀,病徵可以有很大的變化,最常見的是鼻病毒(40%),其次是冠狀病毒(20%)、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副流感病毒(10%)。

2. 徵狀
流感:徵狀通常較嚴重。流感病毒潛伏期通常是1至3日,要知道是否患上流感,通常要經醫生作臨床診斷,檢查患者有否出現以下較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熱,通常是高燒,即攝氏38.5度或以上、頭痛、極度疲累、乾咳、喉嚨痛、流鼻涕或鼻塞、肌肉痛、兒童或會肚瀉及嘔吐。
普通感冒:徵狀通常較輕微,包括流鼻涕或鼻塞、喉癢或痛、打噴嚏、咳嗽、乏力、輕微的身體疼痛或有輕度頭痛、低燒。
感冒和流感病毒均主要透過飛沫傳播,即是接觸患者咳嗽、打噴嚏的分泌物,再觸摸眼、鼻、口,都可能會被傳染,患上感冒。

3. 治療
由於流感同普通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服用抗生素並無療效。除非出現細菌感染的併發症,否則無需服食抗生素。人體本身有免疫能力,一般只須服用如退燒藥、咳藥水或收鼻水藥,紓緩不適,大部分患者會在一星期內自行痊癒。
不過,流感患者有可能出現併發症,如支氣管炎、肺炎、慢性疾病惡化等,嚴重者更可導致死亡。由於可能引起併發症,患者除了盡早找醫生求診外,亦要有足夠的休息,多喝水、進食有營養和容易消化的食物,當然,絕不要忘記戴上口罩,防感染他人。

4.預防
市民可接種流感疫苗,減輕發病時病情及防止併發症,接種疫苗後大約兩週,身體內會逐漸產生抗體,預防病毒感染。因季節性流感病毒株可能不時改變,世衞會建議每年度流感季節應採用的流感疫苗組合。流感疫苗的有效期約一年,市民應每年注射一次,每年秋季是最佳接種時份。

轉載:TOPick

評論

    小編

    筆名小薯Smart,深明健康就是人生財富的道理。喜分享健康小貼士。

    封存檔

    十二月 2017
    十一月 2017
    十月 2017

    類別

    全部

    RSS 訂閱

免責聲明
私隠政策
驗身須知
購物條款
重要聲明:當你到訪本網站,我們可能會以cookies 檔案儲存及追蹤關於你的或你行動的資料,或須要在網站內輸入個人資料,以便為你提供服務,該資料會以適當的形式及方法向有關人士(服務機構)提供而不另行通知。SmartCare Health Services (HK) 之有關所有身體檢驗計劃及保健服務由相關專科診所及化驗中心提供,SmartCare Health Services (HK)  概不負責。一切有關的報告內容及查詢,須向有關專科診所及化驗中心提出。SmartCare Health Services (HK)  保留隨時修改條款及細則之權利而毋須另行通知。

如有任何爭議,SmartCare Health Services (HK)  保留最後決定權
©2020 by SmartCare Health Services (HK).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頁
  • 關於我們
  • 服務計劃
    • PayMe付款服務專頁
  • 推廣優惠
  • 健康小貼士
  • 聯絡我們